众所周知,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通常被人们分为两大阵营:以英国、法国、俄国、美国为核心的协约国阵营,与以德国、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。战争结束后,这两大阵营及其军事实力体系也随之解体取消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,国际舞台上竟曾短暂出现一个被称作“小协约国”的新型政治军事联盟,其影响深远而复杂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“凡尔赛—华盛顿体系”由英国与法国在核心地位共同主导,德国、奥地利、匈牙利等一战战败国则成为体系内的潜在威胁与防范对象。法国尤其敏感于保持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地位,它对战败国的再度兴起高度警惕,希望通过一整套外交与军事安排来抑制对方的复活。由于德国在东欧的扩张路线与威胁对手的格局,使得法国意识到单凭本国力量难以彻底遏制东线的潜在威胁,因而寻求通过建立以捷克斯洛休克、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为核心的联合体来实现对抗。
展开剩余66%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,欧洲东南部涌现出一批新生的独立国家,如捷克斯洛伈克、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。这些国家的存在与实力,一度被视作德国与奥地利等战败体在该地区再次扩张的前沿阻挡。法国看到了这一点,认为通过与这些新生国家结成稳定的防卫同盟,可以有效地抑制对外扩张的潜在威胁。由于法国位于西欧,难以对德国在东欧的全面扩张单独进行制衡,于是推动捷克斯洛伈克、罗马尼亚、南斯拉夫三国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紧密合作,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对外防线,以抵御未来可能的侵略与挑衅。
在具体的条约安排上,1920年8月14日,捷克斯洛伐克与南斯拉夫签订了《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-克罗地亚-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》;紧接着在1921年4月23日,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签署了《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同盟条约》;随后在1921年6月7日,罗马尼亚又与南斯拉夫签署了《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-克罗地亚-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》。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三国在对外安全事务上的互相承诺与合作机制,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区域安全框架。
1920年9月,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贝奈斯提出将这一三国联盟正式命名为“小协约国”,以明确表达其共同目标,即维护并延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,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边界与政治独立,彰显他们在欧洲版图中的战略定位与共同命运。
1933年2月,捷克斯洛伐克、罗马尼亚、南斯拉夫三国进一步签署了《小协约国组织公约》,正式将这三国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组织性质的实体——“小协约国”国际组织。通过公约的确立,三国获得了更系统的协商机制、定期磋商程序以及防务协调的框架,试图以共同体的方式维护各自的利益与区域稳定。
然而,随着二战前法国对德政策的走向绥靖,“小协约国”的根基开始变得脆弱且容易受到冲击。1938年的“慕尼黑阴谋”事件中,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的背叛与让步中被迫作出让步,致使“钟爱于名存实亡”的小协约国名义上仍在,实质上已经丧失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。进入1939年,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彻底吞并,小协约国最终走向解体,其成员国之间的军事与政治协作也随之瓦解,曾经的区域防线被撕裂,相关的安全体系随之崩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