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年9月,美国佐治亚州本宁堡军营,阳光正好。那天一大早,美方正在为中国军事代表团举行欢迎仪式。场面原本庄重热烈,但没过几分钟,气氛骤然紧绷起来。
只见一名身材高大的美军将领,身着笔挺陆军制服,突然快步上前,猛地一把抱住走在最前面的中国军官,还激动喊道:“今天我终于逮到你了!” 现场随行的中方人员立刻紧张起来,安保人员也迅速警觉。但被抱住的那位将军神情镇定,眼神里甚至透着一丝疑惑与从容。他就是当时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——张万年。面对突如其来的举动,他只是淡淡问了句:“你是……?” 对方答:“我是沙利。1967年,越南。你不记得了?” 张万年愣了愣,随即会心一笑:“原来那一枪是你开的啊。我差点就没命来美国见你。”
这段插曲,让人不禁把思绪拉回三十多年前。1967年,越战正酣。美军在南越越陷越深,越共节节败退,溪山成为关键节点。中国虽然没有公开参战,但为了稳定边境、支援盟友,派出了一批军事顾问。张万年彼时只是广州军区作战科长,但凭借过硬的战场经验被点名派往越南。他从16岁入伍,打过抗战、解放战争,还参加过塔山阻击战与朝鲜前线,几乎一路在枪林弹雨中磨砺出来。到越南后,他白天跑战壕勘察,晚上根据口述和简陋地图绘制敌情,不穿军装、不显身份,却常常冒着狙击火力混在前线。
展开剩余64%就在一次林区侦察中,他遭遇了险境。子弹呼啸而过,打得树干木屑纷飞,他左臂也被划伤。身边的越军士兵惊呼:“敌人好像专门冲你打!” 那名狙击手,正是沙利。当时沙利隶属美军第173空降旅,任务是“发现指挥官级目标,立即清除”。透过瞄准镜,他发现张万年动作干练、指挥有序,一看就不是普通士兵。他连开数枪,却未能命中。越军火力反扑后,他迅速撤退。但那个身影,就此烙进了他的记忆。
岁月流转,张万年回国,沙利也在美军体系中升迁,彼此断了消息。直到1979年,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。张万年已是43军副军长,率127师直赴广西前线。越军设防周密,他凭借当年在越南积累的地形资料重新绘制战图,提出“以攻为守,指南打西”的战法,打敌人意料之外的薄弱环节。短短数日,127师连克多个据点,越军被打得措手不及,甚至下达了“活捉张万年”的秘密命令。
远在美国,五角大楼也密切关注。沙利作为负责亚洲事务的军官,在情报简报上再次看到“张万年”这个名字时,沉默良久,说:“就是他,当年我没能打中的人。” 那一刻,尘封的记忆被彻底唤醒。
所以,1998年本宁堡那场拥抱,绝非偶然,更不是外交场合的寒暄。这是两位老兵,在跨越三十余年的战火记忆后,终于面对彼此。接下来的几天,他们并肩行走在美军基地,回忆起当年丛林里的枪声与火光。沙利坦言:“我不是想杀你,我只是执行命令。” 张万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:“你没错,我们都是军人。”
访问期间,张万年还亲自登上美军布莱德利战车,现场操作实弹演示,两发炮弹精准命中,赢得美军官兵的热烈掌声。沙利站在一旁,笑着感叹:“果然是老当益壮。” 从那以后,所有人都明白,这场访问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军事交流。
——资料来源:李峰,《中国将军张万年纪实》,解放军出版社,2004年;王树增,《朝鲜战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1年;乔良,《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05年;M. Hastings,Vietnam: An Epic Tragedy, 1945–1975,HarperCollins,2018;U.S. 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ves,Vietnam Conflict Military Reports,1967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